当前位置: 首页 / 州情概况 / 雪原文史

续长征精神促地方社会治理

发布时间:2023-04-25
字体:
访问量:
来源:
分享到:

续长征精神促地方社会治理

红原县党史地方志办公室杜艳

【摘要】军长征队伍为我们树立了遵纪守法、优秀作风、坚定理想的榜样,纪律是对人们行为有效约束的标准,理想是唤醒人们不懈奋斗的精神力量,而作风则是实现理想的坚强护卫。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并举,是促进地方社会治理的关键。严明的纪律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加之思想和行动道德的自觉,外在强制法律的约束,达到促进综合法、理、情,把解决实际问题和他律自律紧密结合起来。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并举,促进地方社会治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关键词】长征精神;地方社会治理;德治;法治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生活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深刻转型伴随而来的一方面是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另一方面是各种矛盾碰头叠加,社会不稳定因素层出不穷,导致地方社会治理困难重重。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文治武功,法德并施,可容民保疆,图长治,谋久安。社会治理的最终动力,源自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整体法律素养、道德修养,以及由此产生的精神力量。红军长征这一震惊世界的壮举,无疑有着一支不畏艰险、吃苦耐劳、意志坚定、纪律严明、爱护民众的红军队伍,才能创造人类战争史上无与伦比的奇迹。本文略论发扬、延续长征精神,有助于提高公民法律素养、道德修养,以促进地方社会治理。

一、 续长征精神,促依法治国

(一)长征队伍有着铁的纪律

《随军西征见闻录》记载:红军过金沙江时,船夫第一天只有十八人,后增加至二十七人。船夫之所以能增加,是由于红军渡河司令部除派干部进行宣传工作外,并优给工资。每天日夜工资现洋五元,且日夜进食六次,每次杀猪。而红军指挥渡河之人员,则每餐之菜蔬只吃青豆。

1935年2月3日,红军征战在川滇边。由陈光、刘亚楼率领的红一军团二师对叙永县城发起进攻,为夺取叙永县城,二师的指战员兼程疾进,进抵城外营盘山时,战士们已两天多未吃过一顿饱饭,但经过一片橘子林时,无一战士摘吃橘子。红三军团四师政委黄克诚也有文字记载说,中央红军西渡赤水,向叙永、古蔺前进时,“这一带路上尽是大山,漫山遍野尽是橘树,枝头挂满了熟透的橘子,不见有人采摘。

由此可见红军长征队伍纪律就是“铁律”,任何人都不能违反。陈云说:“长征中,每个红军战士都知道三大纪律和八项注意。这些纪律规定包含了我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因此,我们要求每一个战士务必遵守。军队纪律、部队纪律建设时时处处放在第一位,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是红军长征胜利的一大法宝

(二)守纪律,促法治

一个人违纪未必违法,但是一个人违法则必然违纪。违法可以说是严重的违纪,而且已经不仅仅是违纪。一个违法的人除了受法律的制裁外自然也会受到纪律处分。但是一个违纪的人则未必受到法律的处罚。

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党面临的形势越复杂、肩负的任务越艰巨,就越要维护党的团结统一,越要加强纪律建设,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进一步说明了:遵守纪律有利于遵守法律,纪律在人们违法前就发挥了作用,纪律是规范政府官员和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道德行为的第一道防线,而法律是第二道防线。也可以说纪律是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免受损害的第一道防线,法律是第二道防线。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队伍在无比艰辛的条件下,以惊人的毅力遵守严格的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是我们严守第一道防线最佳模范。

(三) 扬长征精神,遵纪守法,促地方社会治理

红军长征经过的茫茫草地被称为“开满鲜花的坟地”:走路、食饮、御寒、宿营这一个个难题,使过草地的漫长昼夜成为红军长征中牺牲最大、最艰辛的日子。但这些艰难险阻、饥寒交迫并不没有阻挡红军遵守纪律。红军忍饥受冻、坚忍不拔、百折不挠,始终坚守铁的纪律,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一点不含糊,坚决不侵犯群众利益。在经受生死考验面前,坚决不拿人民的一袋粮食、一针一线,只有在人民强烈要求下,才接受支援,这些无一不体现红军长征队伍严格遵守纪律。说到底,是有一个严格的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在里面,才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面对社会主义事业快速发展的态势,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面对经济利益的诱惑,一些的宗旨意识模糊,理想信念发生了动摇。违法乱纪时有发生,社会冲突和无序此起彼伏,给地方社会治理带来极大破坏。长征精神于景于情正是遵纪守法教育的极好教材,透过红军长征队伍在严酷的自然环境和复杂的战斗生活里,官兵严守纪律;在危急情况下,不忘执行纪律;无论职务级别高低,都能自觉遵守纪律,可以看到长征队伍有着铁的纪律观念,而今我们享受先辈们浴血奋战为我们创造的美好生活,个别人却经不住欲望的诱惑,无视纪律法规,想想当年红军长征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遵纪守法,珍惜革命成果,再创和谐美好中国。

二、 续长征精神,促以德治国

(一)长征队伍将中华民族优秀品德体现的淋漓极致

中华文明经历五千年历史长河洗礼,积淀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传统道德修养。它承载着中国各个历史时期文化精髓,折射着中国人的智慧和哲理,蕴涵着忠、信、孝、礼、义、廉、耻”以及“智、仁勇”的道德人格,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成为中华儿女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道德营养源,其时代意义和不朽价值为世界文明进步做出来了伟大贡献,也是我们加强道德修养、陶冶道德情操和升华思想境界的宝藏。

红军长征队伍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甚至是生命,诠释和升华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并将其发扬光大、远播四方。谱写了中华美德新篇章“长征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也是中华儿女永远珍视的优秀品德财富。红军长征这一艰苦卓绝的历史,那段惊心动魄的岁月和无数生命用鲜血浇铸而成的长征精神。在二万五千里的征途上,深深地烙印着红军不畏艰险、英勇奋斗的历史足迹,镌刻下了中国革命史上那段最为艰难、最为悲壮的历史征程,在荆棘中、在冰雪上、在泥泞里,他们团结奋斗,相扶相帮,以革命的大无畏精神和崇高的革命乐观主义面对艰险、伤痛甚至牺牲,他们在危急时刻义无反顾地选择把生的机会留给同志,演奏出一曲曲革命英雄主义凯歌,留下了:“七根火柴”、“金色的鱼钩”、“这就是军需处长”、“草地夜行”等感人至深的故事。他们为了不拖累同志,为了救助其他同志甘愿牺牲自己。红军长征不畏艰险、舍己为人、不怕牺牲、英勇奋战、前赴后续、吃苦耐劳、意志坚定、纪律严明、爱护民众、理想胜天等,无一不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二) 扬长征精神,提高道德修养,促地方社会治理

扬长征精神,激发爱国主义情怀。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推动一个国家和民族不断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当年红军长征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就是因为他们胸怀祖国。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这是长征取得胜利的保证。据统计,到达陕北时参加长征时的20多万红军,长征胜利仅剩下不足4万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这是红军将士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遗产。

“心怀祖国,情系人民”昭示广大共产党员和各级领导干部:中国共产党只有“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永远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将爱国主义精神发扬光大。爱国主义是一种最广泛、最持久、最强有力的精神资源,我们任何时候都要加以充分发掘和利用。

随着信息化时代到来,以及中国与国际交往的日益增多,大量信息使部分国民因不了解中国近代贫困落后、受人凌辱的历史,片面地将中国与其他国家进行简单的类比,产生了民族自卑心理,以至于对祖国的前途感到渺茫,对祖国感情十分淡薄;或者是单纯看国民生产总值,民族优越感盲目膨胀,认为在强大祖国的庇护下就可以高枕无忧,无忧国忧民情怀。因此,弘扬长征精神,正确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使每个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增强祖国的荣誉和民族的尊严,认识我们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这是每个人对祖国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在任何时候都非常必要和迫切。继承、弘扬长征精神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高于一切,这是我们干事创业,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保证。

扬长征精神,续艰苦奋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80年前中国工农红军在极端险恶的条件下,不惧枪林弹雨急流险滩、雪山草地饥饿、寒冷、疾病等等无法想象困难,纵横二万五千里,转战十余个省,战胜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最后取得了长征的胜利。细数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史和我们党94年不懈奋斗史,艰苦奋斗无疑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和我们党的光荣传统,也是中华民族精 神的重要内容和宝贵财富,无可厚非中华民族的振兴与发展,我们党的壮大与兴旺,都与艰苦奋斗有息息相关。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带领人民艰苦奋斗,逐步改变了积贫积弱的落后面貌,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然而,有些党员和人萌生了贪图安逸、追求享乐,讲排扬、摆阔气,生活高标准、工作低要求认为生活水平提高了。认为形势一片大好,没必要讲艰苦奋斗了,特别是有少数党员领导干部将宗旨使命抛之脑后,过着纸醉金迷的奢侈腐朽生活,甚至坠入了违法犯罪的深渊如果这种现象任其不断扩大和蔓延,不仅严重侵蚀党的肌体,还会破坏党群关系,影响社会和谐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中国的贫困问题依然十分突出,扶贫工作依然任重而道远所以,在新的形势下,艰苦奋斗作风不能丢,需要我们每一个中国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扬长征精神,促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红军长征先后经过十几个少数民族杂居或聚居区,其中包括湘、黔、桂、滇、川、康、青、甘、陕、宁等十一个省()的汉族和苗、瑶、侗、布依、土家、彝、白、纳西、藏、羌、回、裕固等地。据统计,红四方面军在少数民族地区停留的时间约占长征总时间的四分之三,红一方面军和红二方面军在少数民族地区行程占全行程的三分之一。所以红军大部分时间要和少数民族打交道。自然和社会情况都非常复杂,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的少数民族聚居地是对红军长征极大挑战。红军经过的各少数民族地区时以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平等团结的方针将少数民族争取过来,团结在自己的周围,成功实现了红军战略大转移。

在长征中中国共产党将马列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对民族平等的内涵有了新的理解—中国境内各民族既要相互平等,也要团结,既要实现民族平等也要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增强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红军长征队伍还发动少数民族革命,并将其置于党的领导之下,共同反对国民党压迫,这样既壮大自己的力量,又能帮助他们争取自身的解放。

红军长征时期的川西北地区,农牧业生产水平低下,物产并不富裕,各族人民生活相当困苦。在红军长征过境、留驻的16个月里,先后创建的松理茂和大小金川革命根据地,其总辖面积不足6万平方公里,人口仅有20多万,当时的人均占有粮500斤左右、人均牧畜不到两头,却承担着支援10万主力红军给养补充的任务。在中国革命的危难时刻,阿坝各族人民忘我的牺牲和无私的奉献。一组数字真实地说明了这些奉献:红军在阿坝期间,根据地每天出动强劳力5万人次以上;支援红军粮食总量在2500万斤以上,各类牲畜(以牦牛为主)20多万头,先后有500余藏、羌青年参加了主力红军,另有100多人参加了游击队。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时期和全国解放后,曾多次高度评价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时藏、羌人民的革命业绩,并深情地将其赞誉为中国革命史上特有的“牦牛革命”。

扬长征精神,为梦想不懈努力。长征路上环境恶劣,饥寒交迫、疲惫不堪、敌人围追堵截,可谓是天当被,地当床,野菜皮带做干粮。但他们依然斗志昂扬,坚守着革命必胜的理想信念和为工农大众翻身求解放的革命理想。长征的胜利,雄辩地证明了蕴藏于人民中间的这种理想信念民族精神一旦被唤起,其威力是无穷无尽的。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言:“在长征中为什么我们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那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这一理想信念与凶恶的敌人展开了顽强的战斗,在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中,惊天地、泣鬼神。

追溯历史从1840年开始,由于统治阶级以天朝上国自居,闭关锁国、不思进取、一步步腐化,当外国人用先进的武器打开中国大门的时候,中国落后的长枪步刀如何能抵挡,至此我国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国土沦陷、主权不保、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无数的仁人志士前赴后继所追求救国救民的梦想,从民治维新、戊戌变法、五四运动、红军长征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一直没有停止过追寻梦想的脚步。忆往昔,更知现在的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只有坚定理想信念,我们才能继续享受英雄先烈们浴血奋战为我们换来的幸福生活,又要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做到身体力行,落实到实际行动上,空想家们徒有壮志、抱憾终身。“任何人、任何民族、任何国家如果没有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是不可能成功的。习近平同志倡导的“实干兴邦,空谈误国”就是对实现“中国梦”的最好诠释。思想指引行动,梦想和行为结合起来,自觉抵制各种不良风气的影响,树立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想。各行各业的人都以有自己的“中国梦”,这个梦激发出亿万人的热情、凝聚起亿万人的力量,立足本职岗位,扎实工作、开拓进取、认真研究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在本职岗位上出成绩、讲奉献,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梦想需要每一个人尽心尽力奉献出自己的智慧和汗水。

三、 新时期如何宣传红军长征精神,促地方社会治

(一)适应现代传播发展

长征英雄事迹、精神的宣传对我们非常有必要,让更多人了解这段惊心动魄的历史,只有尊重历史,才能更好的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才能自觉成为“中国梦”的参与者。当前信息化大背景下, 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和深入,宣传途径向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发展。这一发展趋势成为宣传红军精神的挑战和机遇,随着传播手段日新月异,我们不仅要在宣传方式上力求新,还要在内容上下功夫。

宣传方式主要采用大多数宣传受众者接受现代信息传播方式为主,将传统的历史教科书和史料通过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故事以电影、话剧等现代媒介宣传,提高受众体兴趣,进而加强宣传的引导能力,使他们形成强烈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并内化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增强民众共建美好中国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宣传内容根源于所表达观点的内在价值,取材于真实、生动和具体红军长征史料,把观点、坚守纪律、正能量、优秀品德用生动的故事表达,提高其影响力、渗透力。挖掘、细化红军长征中的故事情景,用生动形象画面贴近人们具体感受,使其有置身其中的“现场感“容易潜移默化让受众体认同,接受其宗旨和价值观。

(二)结合旅游宣传长征精神

当下旅游业在世界范围内兴盛的一个直接原因,就是旅游的发展给整个社会进步带来引人注目的积极影响。其中一个主要的影响就是对旅游者起到开扩眼界、愉悦和调节身心、获取新文化营养的途径,促使旅游者能以更饱满的精神状态,给社会带回新活力,讲述红军长征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参观红色遗址和历史资料,感悟长征精神强大的震撼力。为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通过长征精神的内容提炼、形式创新,创造文化精品,抢救、挖掘、展现和整合各类长征文化资源,围绕“长征精神”开发旅游市场和文化产品;积极满足人们健康的休闲娱乐、寓教于乐的需要,让人们在休闲娱乐中体验长征精神,使其受到生动有趣、感人肺腑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思想教育,成为教育和激励人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精神力量。

充分发挥长征精神和感人故事,创新载体,虚实结合,为人们献上重要的精神食粮,引发人们深层次的思考。思考在新时期如何理解“艰苦卓绝,理想胜天”的长征以及如何继承、发扬和续写长征精神,将长征精神融入旅游是对其最好的弘扬和启发方式,使受众体形成强烈的情感认同、政治认同和价值认同,并逐步内化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参考文献

[1]陈朝辉.长征期间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平等团结原则内涵的深化[J]. ,池州学院学报,2008729

[2]张东升.牦牛革命[J].求实2007(05)

[3]谷佳媚.  论艰苦奋斗精神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价值[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10)

[4]于安龙.  论长征精神与“中国梦“[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5年(1)。

[5]朱亚妮肖朝英孟庆辉.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并举的实践途径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3)

[6]李婷李继武.  试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与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的关系[D].安徽省蚌埠坦克学院政教室。

[7]吴勇.  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法制化———兼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D].广西商业高等专科学校。

[8]张智侠. 试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在现代政治文明建设中的统一 [J].首都师范大学.2014

责任编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