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
【区位境域】
阿坝州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四川省西北部,东经100°30′~104°27′,北纬30°35′~34°19′之间,是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和重要水源涵养地。北和西北与甘肃、青海交界,东和东南与绵阳市、德阳市、成都市相邻,南和西南与雅安市接壤,西与甘孜州相连。南北长约414千米,东西宽约360千米,全州面积84242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48.53万平方千米的17.31%。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州人民政府驻马尔康市马尔康镇,海拔2600米,距省会城市成都365千米。
【地形地貌】
全州地表整体轮廓为典型高原,地势高亢,高原由丘状高原面和分割山顶面组成,平均海拔在3500~4000米之间。山势南高北低,河谷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川呈西北至东南走向。境内最高海拔四姑娘山主峰6250米,与东侧岷江出境处水平距离仅59千米,高差却达5470米。全州高原和山地峡谷约各占一半。高原包括高平原、丘状高原、高山原。山地峡谷主要有低中山、中山、高山、极高山和山原,其间分布平坝或台地。全州地貌类型有11个,分为平坝、台地、低山、低中山、中山、高山、极高山、山原、高平原、丘状高原、高山原。全州地域辽阔,复杂的地貌类型形成特殊的立体土壤,分为高山寒漠土、高山草甸土、亚高山草甸土、棕色针叶林土、暗棕壤、棕壤、褐土、黄棕壤、黄壤、草甸土、沼泽土、泥炭土、风沙土、黑色石灰土、新积土等15个土壤类型和27个亚类、41个土属。
【气候特点】
阿坝州复杂的地形地貌导致多样的气候,气温自东南向西北并随海拔由低到高而相应降低。西北部的丘状高原属大陆高原性气候,四季气温无明显差别,冬季严寒漫长,夏季凉寒。山原地带为温凉半湿润气候,夏季温凉、冬春寒冷,干湿季明显,气候呈垂直变化,高山潮湿寒冷,河谷干燥温凉,年平均气温5.6~13.0℃。高山峡谷地带,随着海拔变化,气候从亚热带到温带、寒温带、寒带,呈明显的垂直性差异。海拔2500米以下的河谷地带降水集中,蒸发快,成为干旱、半干旱地带;海拔2500~4100米的坡谷地带是寒温带,干湿季比较分明;海拔4100米以上为寒带,冬长无夏。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无霜期短。冬春季节空气干燥,多阵性大风,旱、霜、雪、低温、大雪各类灾害性天气频繁。2023年,全州平均气温9.6℃,较历年同期偏高0.7℃。年平均降水量674.8毫米,较历年同期持平。
【土地资源】
2023年,阿坝州土地总面积830.03万公顷,其中,耕地8.4万公顷,占1.01%;园地1.15万公顷,占0.14%;林地376万公顷,占45.3%;牧草地369.94万公顷,占44.57%;城镇村及工矿用地2.34万公顷,占0.28%;交通用地1.32万公顷,占0.16%;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6.55万公顷,占0.79%;其他土地64.33万公顷,占7.75%。
【生物资源】
阿坝州是世界十大生物多样性中心之一的青藏高原的一部分,是中国川西—滇北植物特有现象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成都平原及长江、黄河上游的“绿色生态屏障”和“珍贵生物基因宝库”。有珙桐、红豆杉、岷江柏、紫果云杉等珍稀野生植物资源1500种,其中药用植物1200种、芳香油植物70种、淀粉植物37种、油脂植物80种、纤维植物79种、单宁植物68种。贝母、虫草、红豆杉、黄芪、红景天、党参、羌活、秦艽、大黄等大宗药材资源丰富,有“天然药库”之称。有脊椎动物资源557种,其中兽类116种、鸟类338种、爬行类32种、两栖类23种、鱼类48种,其中国家保护动物142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大熊猫、川金丝猴、梅花鹿、黑颈鹤等39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小熊猫、斑羚、中华鬣羚等103种。
【森林资源】
因地形、地貌、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形成以亚高山暗针叶林为主的多种森林类型。其分布受海拔、坡向等因素影响,在水平方向上由西北向东南呈规律性变化。森林主要分布于各大山脉主山脊及大小山脊两侧,分为冷杉林、云杉林、红杉林、方枝柏林、红桦林、高山栎林、铁杉林及森林类型,有杜鹃、沙棘、蒿薇等10余种灌木树种,以及岷江冷杉、细叶云杉、铁覆膜、华山松、柏林、楠木、红杉、三尖杉等40余种乔木。2023年,全州林地面积390.80万公顷,常年有效管护天然林372万公顷。森林面积22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26.51%,森林蓄积4.63亿立方米,实现森林面积和蓄积“双增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5.11万公顷,人工造林0.27万公顷。
【草原资源】
阿坝州有天然草原资源452.2万公顷,其中可利用草地面积385.63万公顷,分别占总面积53.9%和46.9%。阿坝、若尔盖、红原、壤塘、松潘5县草原资源131.83万公顷,高山峡谷区和半农半牧区草场分布较为零星,成片草场大多分布在海拔3000米以上地区,有10万公顷以上的连片草场52块。州内草地划分为9类29组118个型,其中高山、亚高山草甸草地面积占67.56%,高寒灌丛占16.92%,沼泽类占9.52%,疏林类占2.50%,其余为山地灌丛、山地草丛等类。
【水资源】
阿坝州水资源丰富,有规模以上河流496条,湖泊6个,阿坝州长江流域面积6.87万平方公里,黄河流域1.7万平方公里,全年降水量677.07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330.17亿立方米。
【矿产资源】
阿坝州境内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矿种55个,有大型矿床12处,中型矿床10处,小型矿床36处。优势矿种有金、锂、花岗石、大理石、水泥用石灰石、泥炭、矿泉水、石榴子石、褐煤、温泉等。
【风景名胜】
全州有A级景区112个,数量位居全省第一,其中5A级景区3个(九寨沟风景名胜区、黄龙风景名胜区、汶川特别旅游区),4A级景区28个。新增4A级景区2个,3A级景区24个,2A级景区5个。有世界自然遗产、人与生物圈保护区和“绿色环球21”三项桂冠的风景区九寨沟、黄龙,世界自然遗产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卧龙。有九寨沟、夹金山、土地岭、甘海子、雅克夏、四川金川6个国家森林公园,卡龙沟景区、米亚罗红叶风景区、叠溪—松平沟景区、三江生态旅游区、九顶山风景名胜区、草坡旅游区6个省级风景名胜区。
2023年,全州旅行社38家,星级饭店15个,其中五星级3个,四星级6个。成功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县1个,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1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5个,省级休闲街区1个,天府旅游名镇名村3个,阿坝州文化旅游名镇名村20个。
历史人文
【历史沿革】
阿坝州历史悠久,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生息繁衍。为蜀山蚕丛生息地域,古属禹贡梁州之域,秦惠文王(公元前316年)灭巴、蜀后设置蜀郡,始建湔氐道(治地今松潘县北),隶属蜀郡。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开西南夷,以冉为汶山郡(治地在今茂县凤仪镇),郡辖绵虒县、湔氐道、汶江县、广柔县、蚕陵县。白水上游氐人聚居地,置甸氐道(今九寨沟县附近),属武都郡。蜀汉章武年间(221—222年),废汶山郡,置汶山、冉、平康、白马、匡用五围。西晋时,置西夷校尉于汶山。隋唐时代,广泛实行羁縻州制度,宋代仍承袭之。元置松潘、宕、叠、威、茂等处军民安抚司,治所在松潘,流官土官并用。明、清两代仍承袭土司制度。乾隆十七年(1752年)对杂谷脑土司实行改土归流。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大小金川之役后又实行改土归流。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置懋功屯务厅,领汉屯五、土屯六、土司二。民国十六年(1927年),茂县置四川省松理懋茂汶屯殖督办署,至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改置四川省第十六行政督察区。1950年2月,川西人民行政公署茂县专区专员公署接管原第十六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1953年3月,撤销茂县专区,成立四川省藏族自治区(地级);1955年11月更名为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州人民政府驻刷经寺,1958年迁马尔康),1987年7月更名为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行政区划】
辖马尔康1个市,金川、小金、阿坝县、若尔盖、红原、壤塘、汶川、理县、茂县、松潘、九寨沟、黑水12个县。有174个乡镇,1090个行政村,64个建制社区。
【人口与民族】
2023年末,阿坝州户籍人口89.67万人。其中,男性45.67万人、女性44万人;藏族54.15万人、羌族16.59万人、汉族16.03万人、回族2.73万人、其他民族0.17万人,占总人口的比例分别为60.4%、18.5%、17.9%、3.0%、0.2%。年末,阿坝州常住人口82.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6.09万人,农村人口46.41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43.75%,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
【红色资源】
1935年4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到达川西北高原阿坝地区,1936年8月离开,驻留16个月,两河口、芦花、毛儿盖、沙窝、巴西等地先后召开政治局会议。红军长征翻越夹金山、梦笔山、亚克夏山、昌德山等33座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大雪山,3次穿越沼泽地,实施土门战役、松潘战役、夏洮战役、绥崇丹懋战役等,开辟川西北革命根据地,创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政权——格勒得沙共和国中央革命政府。阿坝州有13县(市)被四川省人民政府认定为革命老区县。松潘县川主寺镇红军长征纪念碑园、“5·12”汶川地震遗址遗迹及地震博物馆、小金县两河口会议旧址、马尔康市卓克基土司官寨、红原县红军烈士墓、松潘县毛儿盖会议会址、若尔盖县巴西会议会址为全国、全省、全州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语言与宗教】
阿坝州主要居住有藏族、羌族、回族、汉族。藏族使用藏语,主要是安多、嘉绒等次方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羌族使用羌语,分为北部方言和南部方言,属藏缅语族羌语支。回族以汉语为本民族的交流工具,日常生活中也使用一定的阿拉伯语、波斯语词汇。州内汉族使用汉语,主要是四川次方言领阿坝州片方言,属汉藏语系领汉语支。在藏族、羌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中广泛使用汉语。境内有藏传佛教、伊斯兰教、道教等,其中藏传佛教有宁玛、噶当、噶举、觉囊、萨迦、格鲁等派别。羌族多信仰“万物有灵”的多神崇拜。经批准开放的佛教寺庙200多座,清真寺和道观全部开放。
【非遗与文物保护】
2023年,全州有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1个,省级文化生态实验保护区3个,州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含实验区)4个。有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1个、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3个、省级非遗传习基地3个、州级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34个、州级非遗传习基地42个;有国家级非遗名录20项,省级名录101项,州级名录522项,其中州级名录项目数列全省第一,国家和省级项目数列全省前三;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3人,省级114人,州级499人;桃坪羌寨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羌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急需保护非遗名录。2023年,壤巴拉非遗传习创业园被评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
【民族节庆】
藏历年是藏族人民一年中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此外,还有祈祷节、黄龙寺庙会、扎崇节、观花节和燃灯节。藏历年是根据藏历推算出来的。羌年是羌族人民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举行,一般为3—5天,也有村寨欢庆7—8天,另还有祭山会、妇女节。羌年习俗源于羌族原始宗教巫觋上坛经典《木姐珠》。回族人民有三大节日,是圣纪节、古尔邦节、开斋节,这三个节庆是按照伊斯兰教历来推算的,这种教历系纯阴历,用于伊斯兰宗教活动。汉族人民的节庆活动较多,较为普遍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
经济社会发展
【经济概况】
2023年,阿坝州地区生产总值(GDP)503.1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8.48亿元,增长9.3%;第二产业增加值122.53亿元,增长4.3%;第三产业增加值282.18亿元,增长7%。三次产业结构为19.6∶24.4∶56.0,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27.9%、14.9%、57.2%,分别拉动经济增长1.9、1、3.9个百分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1067元,增长6.2%。
全年阿坝州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221.8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7.1%。民营经济占GDP比重为44.1%,民营经济贡献率45.5%,拉动经济增长3.1个百分点。其中,民营经济第一产业增加值47.32亿元,增长8.4%;民营经济第二产业增加值77.39亿元,增长5.9%;民营经济第三产业增加值97.10亿元,增长7.3%。民营经济三次产业结构为21.3∶34.9∶43.8。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CPI)比上年上涨0.4%。八大类价格“六涨二降”,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上涨3.9%,医疗保健类上涨2.1%,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上涨0.9%,衣着类上涨0.5%,食品烟酒类上涨0.3%,居住类上涨0.3%;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下降0.4%,交通和通信类下降2.3%。
【固定资产投资】
2023年,阿坝州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8.2%,其中:第一产业投资增长24.6%,占全州投资比重为0.8%;第二产业投资增长39.5%,占全州投资比重为36.2%;第三产业投资下降4.3%,占全州投资比重为63%。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比上年下降35.8%,商品房施工面积下降15%,商品房销售面积下降7.4%。
【农林牧渔业】
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72.0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7%。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02.51亿元,增长9.2%。年末灌溉面积4.03万公顷,其中耕地有效灌溉面积3.14万公顷。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71.82万千瓦时,比上年下降4.8%。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97万公顷,比上年下降0.9%。粮食总产量16.5万吨,增长1.2%。全年出栏生猪41.13万头,比上年增长1.0%;出栏牛64万头,增长13.1%;出栏羊39.38万只,下降3.0%。年末猪存栏33.73万头,下降8.8%;牛存栏212.54万头,下降2.6%。全年肉类总产量10.96万吨,增长0.6%。其中,猪肉产量2.96万吨,增长2.1%;牛肉产量7.22万吨,增长1.5%;羊肉产量0.67万吨,下降5.6%。牛奶产量16万吨,增长3.0%。
【工业】
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07.23亿元,比上年增长4.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12%。工业化率21.3%。含两个“飞地”工业园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6.4%,州内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6%。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52户,实现工业总产值259.16亿元。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62.23亿元,比上年下降3.3%。实现利税总额31.93亿元,下降4.5%。规上工业产品销售率98.5%,比上年下降0.7个百分点。
【商贸服务】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7.30亿元,比上年增长11.8%。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3.3亿元,比上年增长11.8%。其中,出口2.27亿元,下降8.5%;进口1.03亿元,增长118.7%。重点围绕高原特色农牧业、生态工业、现代服务业、交通等基础设施项目开展工作,全年续约项目147个,新签约项目52个。实现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64.8亿元,其中到位国内省外资金64.5亿元。全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282.18亿元,比上年增长7%。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10.65亿元,增长4.5%;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18.29亿元,增长22.4%;金融业增加值26.47亿元,增长4.8%;房地产业增加值19.13亿元,增长2.2%;其他服务业增加值179.95亿元,增长6.7%。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49户,实现营业收入36.15亿元,比上年增长43.9%。
【社会民生事业发展】
全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5%。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4.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4%。全体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长5.6%,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长3.9%;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长6.5%。全年城镇新增就业7196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2.93万人,其中企业在职参保人数9.39万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在职参保人数5.73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36.94万人,参保缴费人数19.92万人。全年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9452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66199人。全州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81.66万人,其中,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6.44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65.22万人。实现重点人群100%纳入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制度保障”范围。失业保险参保人数8.7万人(含失地农民)。工伤保险参保人数13.89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10.93万人。全年19.43万人次享受医疗救助,其中,资助参保15.29万人次,门诊和住院救助4.14万人次。医疗救助资金支付8106万元,其中,资助参保支出3399万元,门诊和住院医疗救助支出4707万元。重点救助对象政策范围内住院自付费用救助比例达到80%及以上。参保人员异地就医结算97.48万人次,医保基金支付86978万元,职工个人账户支付15640万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